在涅瓦河畔的莽莽雪原感受战斗民族的铁血荣光

【编者按】1月28日至2月9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海外实践支队在校党委学生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指导下赴俄罗斯联邦交流访问,胡宇等三名国防定向生同学作为"林枫计划"的学员代表参加了本次实践。春节假期本栏目收到胡宇同学来稿一篇,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诸君。"清华国防"恭祝全体奋战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校友、全体在校国防定向生和飞行学员班同学以及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本栏目发展的广大读者朋友新春愉快、诸事顺遂、平安喜乐!

 作为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林枫计划”的成员之一,我很荣幸加入了本期学生寒假海外实践团,赴俄罗斯联邦“寻访十月革命历史遗迹,调研一带一盟战略对接”。在各类主题座谈、交流、调研之外,我也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实地触摸感受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特质”。

实践期间适逢东欧平原十年一遇的暴雪,莫斯科地区3日、4日两天的降雪量就已接近历史同期2月份的降雪总量,号称本世纪最强降雪。新雪覆宿雪,喀山部分地区积雪厚度接近一米,目之所及皆是茫茫一片的皑皑雪原。离开下榻地前往机场大巴不足百米的路程,一行人拖着行李箱竟然艰难跋涉了十分钟之久。带队的学生部老师说,这场风雪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了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实现胜利逆转的艰难困苦。

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刘钊 摄)

幸运的是喀山机场的航班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延误的情况。深夜飞往圣彼得堡的班机滑行到辅助跑道,先是用了约半个小时进行除冰,然后在狂风暴雪中强行起飞,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后平稳降落于圣彼得堡国际机场,竟然只比航班时刻表晚点了十五分钟。“优秀的飞行员在任何恶劣条件下都可以执行飞行任务”,那些流传甚广的关于俄航飞行员的传奇故事在暴风雪中得到了证实。飞机在圣彼得堡机场平安着陆的那一瞬间,客舱内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虽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景,却觉得当晚乘客们的掌声格外真诚。因为我知道那些俄罗斯本地乘客鼓掌时的心态,不像那些关于俄航的段子所言是一种“感谢机长不杀之恩”的戏谑,而是为本民族拥有技术如此精湛的飞行人才感到由衷的骄傲。

机场风雪弥漫(胡宇 

圣彼得堡市也早已陷入严冬的肃杀,自空中俯瞰整座城市已是苍茫一片,古老的、现代的建筑与自然的草木河川在白雪的覆盖下融为一体。圣彼得堡市的母亲河——涅瓦河,连同其发源地拉多加湖、注入地芬兰湾,以及分割了整座城市的26条支流一应陷入冰封,“北方威尼斯”成了“北方威尔克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其后数个夜晚,我常常一个人在涅瓦河畔的茫茫雪地散步,总结俄国之行的心得收获,思悟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

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熊剑平 摄)

国内常常调侃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一直以为只是亚文化圈的网络流行语,印象中还有媒体曾报道俄罗斯人并不欢迎这个称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责备这个说法强调了俄国人的粗野。真正到了俄国才发现,“战斗民族”一词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不仅在俄学习生活多年的中方地接人员言俄罗斯人必称“战斗民族”,一些土生土长的当代俄罗斯青年也广泛接受了这一称呼。实践支队在喀山联邦大学与数十名俄罗斯青年学生对话时,我们的队伍里有人称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俄方译员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直接使用了汉语的音译,对方的学生竟然也能够会意,使得会场内一下子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喀山联邦大学青年交流活动(胡宇 摄)

 不过静下心来想,俄罗斯民族的的确确是一个有血性、讲荣誉的民族,以战斗性概括他们的民族性格,无论如何是不为过的。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就是建基于彼得大帝通过二十一年的“大北方战争”夺取的波罗的海芬兰湾涅瓦河出海口附近的土地之上的。雪白血红,这种民族的血性在皑皑冰雪面前彰显得更加淋漓尽致。当涅瓦河水系被冰雪封冻之时,没有哪个圣彼得堡市民会抱怨水运航道受阻,因为七十多年前列宁格勒被围困的872个昼夜中,有连续四个冬天苏联军民正是靠拉多加湖的冰上补给线顽强坚守这座英雄的城市,这条无数苏联军民用鲜血捍卫的冰上公路也因此被誉为“生命之路”。在为期33个月的围困中,苏联方面死亡150万人以上,使得列宁格勒围城战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一些历史学家更称围城行动为种族灭绝,是纳粹德国灭绝苏联人民的战争的一部分,但战役的最终结果是苏联红军坚定地守卫了这座以伟大革命导师命名的城市,解除了法西斯军队的围困,在其后的波罗的海攻势中更是进一步将曾经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并消灭于拉脱维亚的“库尔兰口袋”。列宁格勒因此壮举于1945年被最高统帅部授予伟大卫国战争“英雄城市”称号,1985年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列宁勋章与金星勋章。

油画《列宁格勒保卫战》(局部)(胡宇 摄)

前几日在莫斯科参观俯首山卫国战争纪念馆、晋谒无名烈士墓时也心生同样的感慨。卫国战争纪念馆的设计庄严肃穆,主体建筑位于莫斯科制高点之一俯首山的胜利公园中,馆前矗立着141.8米高的黑色方尖碑,象征着伟大卫国战争1418个日日夜夜。由方尖碑通往纪念馆的长长的阶梯被称为“通往胜利之路”,由五级长台阶组成,象征着卫国战争跨越的五年战火硝烟,每向上一级,都是一段悲壮的战争历程,走完这段阶梯,就走过了伟大的卫国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走向了胜利的荣光。

俯首山卫国战争纪念馆正门(胡宇 摄)

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争纪念馆多以黑白历史照片为陈设,俯首山卫国战争纪念馆使用了较多的巨幅全景油画还原宏阔的战争场面,更显大气和凝重。我们重点参观了莫斯科保卫战展厅,环形的油画幕墙和前景的军事模型,在灯光和音响的配合下重现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阶段:1941年11月7日战火中的红场阅兵,那一天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纪念日,数万苏军步、炮、骑兵和坦克方队顶风冒雪通过克里姆林宫,接受斯大林的检阅后径直奔赴战场。阅兵式后斯大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动员演说,红场上“乌拉”声响彻天际。受到巨大鼓舞的苏联军民在莫斯科的严冬中浴血奋战,以巨大的牺牲保卫了伟大苏维埃国家的首都,令此前一路高歌的德军遭遇了首次战略性失败。这一次的红场阅兵是如此传奇,以至于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早已改旗易帜的俄罗斯政府即便没有为纪念十月革命举办任何官办活动,也不得不为纪念76年前的红场阅兵而举办一次再现历史的军、警校学员阅兵仪式。

油画《1941年红场阅兵》(局部)(贾亦伟 摄)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1月7日,共有65万红军官兵长眠于莫斯科郊外的风雪之中。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民的牺牲人数更是高达2800万,克里姆林宫墙外无名烈士墓的长明火是对此永恒的纪念。我们的支队晋谒无名烈士墓时天降小雪,又适逢长明火两侧的卫兵换岗,注视着守灵卫士稳健的礼步,我在心中默念,“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克里姆林宫红旗外的无名烈士墓与长明火(胡宇 摄)

站立在涅瓦河畔的莽莽雪原,思绪又飘忽到实践首日在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与Andrei Yurievich Shadrin副教授座谈时的情形。当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老师询问Shadrin副教授对俄罗斯民族性的看法,副教授的答复令我们颇为惊讶:“忍耐,忍耐之后则是能量的巨大爆发。”后来在喀山联邦大学的交流中,同行的经管学院詹子良同学将这一观点扩充为俄罗斯民族具有“自信力、忍耐力、爆发力”的特点。的确,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民族忍耐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忍耐了强大的外敌入侵,但是这种忍耐不是无止境的,随之而来的爆发总是惊天动地,令世人侧目。今日之俄罗斯,也未尝不是在忍耐低迷的经济形势和日益萎缩的战略空间,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一个备经磨难而不倒的战斗民族。就在我们此次寒假实践期间,一架俄罗斯空军苏-25攻击机在叙利亚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被恐怖分子击落,飞行员跳伞成功后以手枪坚持战斗,后引爆手雷壮烈殉国,数日后被总统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足见俄罗斯军队的战斗精神犹存,俄罗斯民族仍有复兴崛起的可能。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题座谈(Polina Yurasova 摄)

由此不禁联想起清华大学对国防生的八字训令忠诚、勇气、血性、荣誉也彰显了昂扬的战斗精神,铮铮铁骨是全世界优秀职业军人的共同誓言。谨以此纪念寒假在俄罗斯联邦度过的十一个日夜,也祝愿自己和全体清华国防人在日后的军旅生涯中能够行稳致远,缔造属于我们的铁血荣光。

(作者原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法三班国防生,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研究生国防生,系参与本次“林枫计划”俄罗斯海外实践支队的三名国防定向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