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谷振丰:火箭发射零号指挥员的别样浪漫


【校友简介】


谷振丰,清华大学2002级校友,清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航天发射任务副指挥长,曾多次担任0号指挥。

谷振丰在110周年校庆晚会上向母校汇报


425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面向全球直播,在最经典的向母校报告环节,重点行业、前沿领域的校友代表在台上汇报自己毕业后的成果。

谷振丰亦在其中。他穿着标志性的蓝色工装——那是航天人最熟悉的颜色。他站在台上,饱含深情地说:“清华精神与航天精神滋养了我,使我将个人梦想与民族航天宏志送往更广阔的空间,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天,我带着问天阁仰望过的群星,向母校报告!”


“祖国终将选择

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特等奖学金自设立以来就是清华荣誉最高的奖学金,代表着对学生的高度认可。因着平时成绩好人缘也好,谷振丰在被院系推荐参加特奖评选后,班上的同学开始为他的公开答辩出谋划策,有人说不妨着重说说学术成果,当时的他学分绩排名前列,参加过不少科研项目,也有人说不如讲体育,毕竟他每年都参加各种体育赛事,回回马拉松都不落下。谷振丰的脑海里响起了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是他入学之时便已下定的决心。思及此,谷振丰不打算用答辩的机会来展示自己取得了何种成绩,他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清华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学生愿意并且决定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差事”,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他说,“我在清华取得的成绩,是要用来报效祖国的。”在答辩现场,不少师生被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所感染。

读博以后,谷振丰申请成为了一名辅导员,加入了“双肩挑”的队伍。2009年,在距离建国六十周年庆典还剩八天的时候,清华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在原本的科技强国方阵外,还需准备一个毛泽东思想方阵。早在数月以前,各方阵已开始训练,在这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谷振丰作为方阵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丝毫不敢懈怠。经学校研究,决定延长大一新生军训,给这群新兵做特训。2512名清华大一新生统一乘车赴北京大兴军训基地开始训练。八天七夜,176个小时内,谷振丰和参与任务的老师与辅导员们带着新生克服了后勤保障短缺、基础功底较差等困难,打造出了国庆游行史上组建和训练时间最短的方阵。101日圆满完成游行任务后,同学们一起拍照庆祝,发现谷振丰身上挂着五六部对讲机,原来,方阵游行期间他还在不停地与各个部门对接,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后来有一部纪录片叫《八天七夜》,谷振丰就是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之一。

谷振丰在东风航天城


在面临职业选择之际,谷振丰把“国家”放在了最靠前的位置。他时常会想起当年航天英雄杨利伟在体育馆作事迹报告时的场景。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当时正在读大二的他激动不已,在近距离接触飞天英雄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把航天员送上天的决心。但是,载人航天发射场地处大西北戈壁滩上,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活也相对清苦一些。但这些都不能阻碍他的选择,毕业后谷振丰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酒泉。

他对国家的浪漫,是自始至终自我奉献的信仰。


从操作手到零号指挥员


20126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至清华大学考察,谷振丰汇报了自己毕业后将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打算,总书记亲切地对他说:你可以赶得上神舟十号发射啦。谷振丰带着这份鼓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戈壁滩,一头扎进了神舟十号的发射任务中。

酒泉的生活在理想意义上是美的,目之所及有巍峨塔架、壮美大漠,到晚上的时候,夜空明朗,胡杨静默,这里是“两弹一星”的摇篮,这里是中国航天梦起步的地方。但在现实意义上,这里的生活是苦的,刚到的时候,干燥的天气常常使谷振丰鼻血不止,到夏天的时候跑完步也见不到汗滴,只有斑斑盐渍。

2013年,博士毕业未满半年的谷振丰被任命为神舟十号的操作手,负责检测飞船上的二十台设备数据。虽然这只是整个发射系统中的最底层工作,但在他看来,这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使命,中国载人航天的使命。

谷振丰准备为火箭发射下指令


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4颗卫星送上太空,首次实现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打破了美、俄在这一领域的垄断。这次的火箭各环节测试,均由谷振丰带领的发射场测试操作团队完成,提高了国家火箭自主测试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的发射流程和规范为其他发射场提供了技术参考。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谷振丰对每一个数据近乎吹毛求疵的把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差,不留一丝一毫的隐患。

“火箭腾飞,卫星入轨”是谷振丰最紧张但也最幸福的时刻。2020年,36岁的谷振丰经历了七十余次发射任务后,已经从最基层的操作手成长为最年轻的火箭系统负责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说: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产生了将来从事航天工作的想法,我要参与到载人航天的伟大事业中,所以我来到了酒泉。

这么多年来,他的初心历经风沙打磨和失败锤炼,从未改变。他对航天城的浪漫,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54321点火,起飞


谷振丰参加过三次园子里的毕业典礼。

第一次是在2006年的毕业典礼上,谷振丰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那时候的他一心想着早日投身到航天建设中去,他向全体师生表态:我立志为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三天后他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直奔酒泉。

谷振丰博士毕业照


第二次在2013年的博士毕业典礼。谷振丰已经不太记得清当时的情形了,那时候已经很清楚自己这一辈子就要和航天绑在一起了,所有人都知道我毕业后就会立刻去酒泉工作,我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最快地投身到发射中心的岗位中去。果然他很快返回单位报到,全身心投入到神舟十号发射工作中。

2020年的6月,谷振丰第三次出现在了毕业典礼上。这一次,他作为优秀校友代表为毕业生们送上寄语。不过受疫情影响,无法到现场参加,只能云上祝贺。透过镜头我们看到,戈壁滩的风沙依然很大,谷振丰站在东风航天城门前,向师生娓娓道来他当年的承诺。他讲的故事都很硬核,有航天人细致检查不放过一根发丝的小白毛的故事,有清华校友大胆质疑常规、发现深层隐患的故事,也有航二代航三代接过祖父辈对飞天的期盼扎根大漠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他身边的真人真事,由他讲述出来格外地鲜活、震撼。发言稿被全文刊登后,留言区里有人说,“我本以为清华的高材生都往国外跑,要么就去做金融赚钱,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为国家做贡献。”

在发言行将结束时,他说,“同学们,你们就像一枚枚检测合格、蓄势待发的火箭,马上就要开启新的逐梦之旅了!就让我用航天发射的方式来祝愿大家,54321,点火,起飞!这祝福平淡却直击心灵,毕业生们无不为之动容。

他对清华园的浪漫,是一腔赤诚。


“先到地月系,再到太阳系,

一步步走”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诗篇描摹出一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宇宙,它藏在无垠的天空之外,那里星河闪耀。谷振丰刚开始对太空并没有什么想象,农村长大的他直至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宇宙的概念。

谷振丰在力学系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即使到了酒泉,日夜与“飞天”相伴,但在工作中,他打交道最多的还是数据。他做事很“清华”,凡事讲求“行胜于言”。作为火箭检测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他要保证每个数据的准确性。即使表面看起来毫无问题的电路连接与数据反馈,他也要多提一个风险假设,“会不会电路错了但巧合之下使数据显示正确?”出现任何有错误的可能,他都会重头再来。航天工作的性质即是如此,枯燥乏味,但每一个细节都关系成败。

谷振丰在酒泉发射中心


在园子里读博时,谷振丰追随张育林教授研究卫星星座和编队运用。张育林教授是航天界知名学者,他提出了通过航天发射与空间站建设逐步探索广阔太空的设想。很早以前,他就敏锐地发现中国卫星数量较少,尚不足美国五分之一,在航天产业各个阶段,从设计研发、生产到发射,都要抓紧,要有危机感,才能提高实力。

谷振丰受这一思想影响,在离开学校后结合实践不断补充着老师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在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了,之后人类肯定要到火星、到其他的星球,我现在就是传承老师的思想,在一线,把老师的理论设想,变成真的。”

务实、勤恳、严谨,一步一个脚印,这是他对国家航天事业的浪漫。


文字|何思萌

供图|谷振丰

排版|庄宇辰